活动集锦 北医人物 北医故事 活动预告 北医历程展 师生书法展

钟惠澜:中国热带病研究奠基人

时光荏苒,百十北医

北医一直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

参与者、引领者、见证者

曾经的仪器、设备、教具、手稿

见证着一代代北医人

为促进社会发展、减少人类病痛

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厚道行医”

北医人的故事

旨在通过实物展览

立体生动地展示北医历史

展现前辈们在奋斗征途中的轨迹脚印

传承北大医学文化与精神

一期一人物

让我们一同走进博物馆

跟随历史的痕迹

领略前辈们的精彩人生

钟惠澜

中国热带病研究的奠基人

黑热病、回归热

斑疹伤塞、麻风病

这些寄生虫病和传染病

或熟悉、或陌生

他都曾逐一研究

并攻坚了许多疑难病症

他是中国热带病研究的奠基人

钟惠澜教授

迎难而上 推翻西方学者的论断

显微镜在研究热带医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许多疾病的病原虫都是在显微镜下确认的,从疟原虫到黑热病病原虫、再到肺吸虫等。在1930年代以前,国际黑热病权威者认为中国的黑热病与狗是没有关系的。1936年,从国外进修回到协和医院工作不久的钟惠澜在一些患者家养的狗身上发现了黑热病病原体。他敏锐地推测狗与人患病之间的关系,正当他要揭开谜底时,卢沟桥事变爆发,研究暂时中断。

1938年,钟惠澜等在黑热病流行地区南苑槐房村边开设协和黑热病诊疗室,他一边用血压计、听诊器等为病人看病,一边用显微镜寻找病原体。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比较集中,而且总有住户养狗,他在其中一部分狗身体里发现了黑热病病原体。

1939年,为了确认狗的黑热病病原体和人患病的关系,钟惠澜想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但是因自身曾经已感染过黑热病,有了免疫性,担心结果不够准确,结果他的妻子李懿征自愿感染以便观察。

钟患澜请人用病狗骨髓液注射到李懿征体内造成感染,后来在李懿征的骨髓片里查找到了病原体,然后又将李懿征的骨髓液接种到田鼠身上,田鼠也感染了病原体。

钟惠澜用科学事实第一次在世界上证明,狗的黑热病病原体对人是有致病力的。据此他撰写论文“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nine and Human Kala-Azar in Peiping and the Identity of Leishmaniacams and Leishmaniadonovani”发表于1940年《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论证了狗黑热病和人类黑热病的相互关系。

钟惠澜推翻了西方学者的论断,并首先提出骨髓穿刺法,发明了新的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粉剂抗原,使病人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消灭黑热病

证实自己的观点后,钟惠澜在槐房村召集群众通过显微镜观看狗骨髓图片中的黑热病病原虫,并且宣传灭狗和黑热病的关系,希望能够获得群众的支持。出乎意料的是,人们都敬而远之,因为大家觉得狗是能保护自己家园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时,钟惠澜提出的防治黑热病意见被采纳,新中国政府制定了扑灭中华白蛉、捕杀病犬以根治人的黑热病综合措施。1958年,黑热病基本上在我国大部分流行地区绝迹,“成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光辉成就”。

揭秘细菌战

19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在朝鲜战场发动细菌战。钟惠澜担任中央防疫委员会反细菌战科技研究组副组长,陪同国际科学委员会到平壤调研,各国科学家用八种文字写出了共630页,题为《调查在中国及朝鲜的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报告书及附件》的著名黑皮书,公诸于世。

这一调查结果公布后,引起全世界的强烈反响,美军在朝鲜及中国东北进行细菌战的事实,终于大白天下。接着,钟惠澜就此事写了9篇论文,发表在1952-1953年《人民日报》《中华医学杂志》《微生物学杂志》。论文用确凿的材料和科学验证,阐述了美军使用细菌战的事实。

主编《热带医学》

这是我国第一部热带医学方面的巨著,钟惠澜担任主编,作为热带医学专家他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号召力,他先后聘请了一批副主编和编委,经过150多人六七年的共同努力,这部含有180多万字的《热带医学》终于在1986年10月问世。

这部书不仅汇集了我国多年来现代医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也广泛吸收了当时国外的最新发现。这部书为热带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欢迎。

钟惠澜教授为中国热带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拯救了无数饱受疾病之苦的民众。他在工作中不畏艰险,为人民忠诚奉献,一心追求的只有科学和正义。他的专业精神 ,是每一位北医人的标杆。

“厚道行医”云展览即将上线

欢迎关注

线下展览:北大医学科技楼二层

人物简介

钟惠澜(1901-1987),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热带病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内科及热带医学专家,对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塞、钩端螺旋体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病、阿米巴病、绦虫病、囊虫病、麻风病、弓形体病、包虫病等疾病进行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对我国常见多发的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贡献突出。





(联合策划 / 宣传部、档案馆  素材来源 / 现代医学博物馆筹备组  档案整理 / 黎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