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光游走,岁月不停
2022年金秋
北医即将迎来110岁生日
在这个特别的时刻
官微推出“医学博物馆”系列
在一个个故事当中
感受医学前辈的大家气质
回顾历史时光的点滴瞬间
这些老一辈科学家
或某个全新领域的奠基者
或某项尖端技术的发明人
他们一生开拓进取,淡泊名利
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奋斗不息
在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
即将开启新征程之际
让我们一起回顾他们的故事
以史为鉴,铭记责任与担当
面向未来,争做时代领航人
1957年,《人民画报》以“妙手夺天工”为题刊登了一期报道,引起了整个医学界的轰动。非同寻常的地方在于,这个巧夺天工的故事,是一名医生完成了一次手术——工人王某的右手拇指被机器碾压,造成粉碎性断裂,朱洪荫教授带领手术团队把他的示指转接到拇指上,并对其手部功能开展了修复性治疗,最终病人康复。
这项手术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个高难手术,在那个年代更可谓开创先河之举。从此,“整形外科”这个新兴的医学领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篇报道的主人公就是创建新中国第一个整形外科科室的美高梅登录正网第三医院成形外科朱洪荫教授,在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7 年《人民画报》以“妙手夺天工”为题目, 对朱洪荫及北京医学院成形外科进行报道
走向整形外科之路
1914年4月,朱洪荫在北京出生,年幼时他曾就读京师公立第二十九小学,该校设置了汉文、算数、自然、社会、英语、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等课程,采用道尔顿制启发式教学法。这段小学教育使他受益匪浅,培养了他对美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广泛兴趣,使他拥有一定英语知识积累,也逐渐增强了了他的自学能力和求知信心。
进入中学后,朱洪荫拓宽了兴趣爱好,他对文学和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以及音乐、绘画都有很多兴趣。他能操演月琴、南胡、小提琴和钢琴等,也曾组建中西乐器合璧的小乐队。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愿望,在年幼的朱洪荫心中生根发芽,虽然他最终并未选择艺术专业,但却成为了一名“医学领域的艺术家。”
高中毕业前夕,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几所高等院校,朱洪荫被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基础医学实验室所吸引。结合个人对生物学的喜爱,又受当时科学救国论的影响,他毅然决定报考燕京大学医学预科,为日后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奠定基础。在朱洪荫就读协和医学院时期,学院采用西医教学体系,采取英文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段时期的学习使朱洪荫教授接触到了很多外国文献,对整形外科有了一定认识:在协和医院实习期间,他受协和医院外科主任司徒展的影响极深。他目睹司徒展施行唇裂缝合术、烧伤后手瘢痕挛缩畸形松解植皮术等。但在那个年代,我国尚无整形外科专科设置。
中国整形外科的奠基人、北京医学院成形外科创始人朱洪荫教授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学院被迫停办,他转入北平中央医院(今美高梅登录正网人民医院)继续学习,1943年毕业后在该院任外科住院医师。医学也是一门艺术,整形外科更是如此,受自己年少时理想的指引,朱洪荫对整形外科的兴趣愈发浓厚。
1946年朱洪荫转入美高梅登录正网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工作,除以普通外科专业为主外,兼以整形外科为辅,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和学术资料。在这段工作期间,一些精细的外科手术吸引了他的眼球。恰逢1948年秋天,美国整形外科医师韦伯特在华举办短期整形外科学习班,朱洪荫被选派参加学习,在此期间,他学到了更多关于整形外科的基础知识。
对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增强了他的信心,结合自身的学科浓厚的兴趣爱好,朱洪荫坚定了终身献身于整形外科事业的志向,并立志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在美高梅登录正网医学院附属北大医院的支持下,朱洪荫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整形外科科室并命名为成形外科。成形外科源于英语 “Plastic Surgery”一词,Plastic一词来自于希腊语“plastikos”,意指“塑造,塑形(to mold)”,朱洪荫特意与英语教研室的老师进行商讨,确定了科室名称。虽然成形外科成立了,但该领域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专业医师只有朱洪荫一个人、床位只有两张、缺乏专科手术器械。
苛刻的条件,并没有阻挡住朱洪荫对整形外科探索的步伐。他决定自己动手,把刮脸刀片纵横折为四片,用棉线绑在劈开的竹筷上,作为切割剥离的器械;用杭州张小泉刀剪铺生产的小剪子代替手术剪,并借用五官科器械以完成操作;没有无影灯照明,就凭窗藉天然光线或辅以普通灯光进行手术;术前术后比照的案例照片,是请协和医院对外经营的一家普通照相馆帮忙完成。
成形外科创科初期朱洪荫教授使用的手术器械的模拟样品
示指转拇指,妙手夺天工
新中国诞生之后,我国整形外科专业开始产生萌芽,也逐渐走上历史的舞台。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由于美空军大量投掷凝固汽油弹,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受到严重烧伤和创伤。为了践行自己学医报国的诺言,朱洪荫主动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治疗前线志愿军战士颜面及手部烧伤后的的瘢痕挛缩症状。
为了尽最大的努力治疗战士,朱洪荫每日奔走于两支队伍之间做手术。但他凭借一己之力很难满足受伤人员的要求,他也产生了为部队培养专业人员的想法。朱洪荫的倡议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他先后举办了两期以军医为主体的整形外科进修班,不少学员毕业后成为各地整形外科的创建者或业务骨干。
1954年,朱洪荫教授率先将示指转位拇指再造术引入中国并加以改进。该手术是利用同侧手的示指,包括皮肤、肌腱、神经、血管、骨、关节等一次转移到拇指位置的一种修复方法,又称“示指拇指化”。这一高难度的拇指重建手术的优点是保留神经血管及肌腱的连续性,成功后可以较大程度修复手部功能。
朱洪荫教授用病人前额皮瓣做鼻再造术手术
朱洪荫将此手术成功应用于长辛店机车车辆修理厂工人王某的拇指缺损修复。王某在一次加工作业中不幸发生工伤事故,右手拇指不慎被机器碾压,造成粉碎性断裂,伤残程度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朱洪荫带领手术团队对其手部功能开展了修复性手术,成形外科手术对精细化程度要求极高,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技巧及手术器械。
“示指转拇指”再造术过程不仅要完成骨骼的连接,还要完成血管、神经、肌腱的吻合,使关节活动得到重建,这对于“年幼的”成形外科团队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但在困难面前,朱洪荫和王大玫、孔繁祜等同事们毫不退缩,没有器械,就自己动手制造;没有条件,就利用有关资源创造条件。在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工人王某的手部外观及功能得以较大程度提升,使他可以基本恢复正常,能够像受伤之前一样完成工厂的生产作业,保证其日常生活质量。
长辛店机车车辆修理厂工人王某的拇指缺损,用示指移植后功能恢复
“示指转拇指再造术”的开展在当时引起了我国医学界的巨大轰动,1957年《人民画报》以“巧手夺天工”为题目,对此次手术的完成者朱洪荫教授及北医三院成形外科团队进行了报道,极高地提升了整形外科这一学科以及北京医学院成形外科在我国的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1960年《整形外科学报》对朱洪荫教授成功完成的“用示指转移拇指再造术”进行了长篇介绍及报道。在此之前,我国社会和医学界对整形外科的认知尚且处于较为陌生的状态,整形外科作为当时冷门的边缘学科鲜少得到关注。
而随着这些切实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手术案例逐一成功开展,使整形外科逐步得到了社会承认,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整形外科的实际临床意义,并志愿投身于该学科的发展建设中来。朱洪荫教授及北京医学院成形外科也为大众所了解。
让整形外科造福更多的人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整形外科时,新的问题随之而生,有志于攻读整形外科的人没有相应学习资料以供参考。为改善这一状况,朱洪荫教授将数年积累的临床资料编写成国内整形外科的第一部专著《成形外科学概要》,并于1958年出版,出版不久即在全国销售一空。
在前言中,朱洪荫教授写到:“我国成形外科学还不够普及,国内关于成形外科的专著尚付阙如。”《成形外科学概要》详实地记录了各类手术实例,承载着朱洪荫教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热忱献身的服务精神,这本书为当时有志学习整形外科专科者提供了重要学习依据,迄今仍享有业界盛赞。
中国整形外科第一本学术著作《成形外科学概要》
1963年3月,北京医学院成立了以成形外科为重点的综合医院——北京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朱洪荫教授被任命为副院长和成形外科主任。1964年,他建立了成形外科研究室,这是原卫生部批准成立的我国第一个整形外科研究机构,同时被指定为全国整形外科进修基地,创立了成形外科由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无缝衔接的学科建设发展的先进典范。
1965年,朱洪荫教授带领成形外科迁入北医三院,从此成为北医三院大家庭中的一员,朱洪荫教授时任大外科主任和成形外科主任。整形外科是外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治疗对象,主要是体表器官及部分肌肉骨骼等组织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所致的畸形、缺损或缺欠。这些病症既有功能障碍又有形态影响,而完美的形态往往是完善功能的基础。
对于整形外科而言,手术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消除疾病、恢复功能,还必须致力于外形美观的塑造,这是整形外科有别于其他外科分支学科的突出特点。
为此,朱洪荫从一开始,就针对这一特点格外强调手术的基本功训练。自觉养成娴熟、轻巧、细致、一丝不苟的操作习惯,一招一式都须符合规范,他认为这是整形外科手术成功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口讲手写”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整形外科的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
在当时电子技术非常落后的年代,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朱洪荫教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请专人为疗效极佳或少见病例制作术前和术后蜡像模型,并加装玻璃木框盒进行保护。这些蜡像作为教具,被广泛应用于之后的学科教学。形象立体的教具在教学中给学生们带来了良好的感官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地带领学生们回顾经典手术案例。
当年制备的示指转位拇指再造术的术前和术后蜡质模型
朱洪荫认为,组织移植是整形外科所使用的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应列为研究重点,使治疗范围不断扩展,由体表深入到体内组织的修复,由单一组织的移植向复合组织和器官的移植过渡。要解决自体组织修复材料不足的问题,因此,同种异体组织移植的探索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异体器官组织移植后抗免疫排斥制剂的使用是必不可缺的措施,但当年缺少有效的免疫抑制剂,而且所有的这些制剂多需依靠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且毒副作用大,货源紧缺。为此,朱洪荫将目光投向传统中医宝库——开展了用中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剂以防治免疫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探索性实验研究。通过对犬、兔、鼠心脏、肾脏移植模型的实验观察,证实中药确实可以减少常规西药用量,从而降低其毒副作用,并有延长移植组织存活期的效果。在他的指导下,成形外科实验室自1973年恢复工作以来,已先后完成多项研究课题,并发表35篇相关论文,与郭应禄教授共同主编了我国器官移植领域重要著作《肾移植》一书。通过动物模型在器官组织同种异体移植领域进行了宝贵的探索。
经过70余年的发展,北医三院成形外科因其精益求精的技术和严谨求实的学风被誉为整形美容外科学界的一面旗帜。朱洪荫教授及学科前辈们在发展奋斗征途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和脚印,激励一代代北大医学人以前辈们开拓进取的精神为指引,传承“厚道”北医精神,创新工作,砥砺前行,在新时代肩负使命,建功北大医学高质量发展。
人物简介
朱洪荫,蒙古族,整形外科学家。1939年获燕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43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46年在美高梅登录正网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工作,1948年创建北京医学院成形外科。历任北京医学院教授、北京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副院长、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大外科主任兼成形外科主任和成形外科研究室主任,北京医科大学教授,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朱洪荫教授既从事整形外科常规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异体组织和器官免疫学的医学研究,以中西医结合为指导思想探索解决抗异体组织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新路径。朱洪荫教授是我国整形外科的学科奠基人,是北医三院成形外科的创始人和学科引领者,为中国整形外科的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为:现代医学博物馆建设计划资助课题“北医三院成形外科朱洪荫教授档案资料及实物采集”成果
(联合策划 / 宣传部、档案馆 素材来源 / 现代医学博物馆筹备组 实物图片 / 课题组提供 文字 / 陈雪瑶、秦泽莲、李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