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是中国首先发现并成功提取的特效抗疟药,问世50年来,帮助中国完全消除了疟疾,同时中国通过提供药物、技术援助、援建抗疟中心、人员培训等多种方式,向全球积极推广应用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全球疟疾防治、佑护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青蒿素问世50周年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密切公共卫生领域交流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维护各国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4.26 | 全国疟疾日
“4.25世界防治疟疾日”,目的是引起世界各国对疟疾的重视并发起防治行动。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疟疾在世界上肆虐已超过两千年,曾与艾滋病、癌症并称为“三大死亡疾病”。20世纪60年代,氯喹抗疟失效,疟疾对人类健康问题构成重大威胁。找到新抗疟药物,是当时各国的迫切需求。
北大医学校友屠呦呦带领团队不懈努力,成功研发出抗疟疗效显著的青蒿素,“中国小草”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 >
屠呦呦与青蒿素
1951年夏末,屠呦呦接到了美高梅登录正网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也就在此刻,正式开启了药学研究的道路。从北京医学院(现美高梅登录正网)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在国家提倡“中西医结合”的大背景下,屠呦呦主动深度学习中医学,参加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这成为了她往后攻克疟疾的基础。
1960年代初期,抗疟药氯喹出现抗药性问题。同时由于越南战争的升级,使得疟疾问题更为突出,成为越南土地上健康问题的重大威胁。1967年5月23日,中国启动“523”任务。1969年1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接受“523”任务,研究抗疟中药。当时在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组长。最初的小组成员还包括同为北大校友的于亚纲。
被任命为“523”课题组组长后,屠呦呦先用三个月时间整理了两千多个方药,梳理出含640个药方的《疟疾单秘验方集》,当中就包括了“青蒿方”。然而,初时青蒿的抗疟表现并不好,一度被研究者们排除,研究陷入停滞。回归根本,屠呦呦再次把目光放回到古代医书上。这次她发现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短短四句,却蕴含着不少奥秘。屠呦呦意识到,青蒿入药需通过“绞汁”,而非传统水煎。这可能意味着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不耐高温。
屠呦呦提出采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在理论到实践,实践到成功的这一条路,屠呦呦重复走了190次。终于,在1971年10月4号,第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进入抗疟试验。结果显示,这种提取物对鼠虐抑制率是100%!
证实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有效性后,屠呦呦团队却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实验上遇上了难关。然而当时已临近7月,每年的抗疟季节为7月到10月,错过就得再等一年。
屠呦呦不想错失宝贵的试验机会。1972年7月,屠呦呦和另外两名志愿者出现在北京东直门医院,以身试药。这是一次充满危机、充满未知的尝试。在医院严密监控下,一周的试药观察获得了让人惊喜的结果:没有发现这种乙醚中性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及后,屠呦呦前往海南疫区,选取患有不同类型的疟疾患者21名,结果显示提取物对间日疟、恶性疟、混合疟均有明显疗效,且患者退热后疟原虫全部转阴。
同时,经过研究和分析,屠呦呦课题组最终明确了青蒿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并命名其为“青蒿素”。
青蒿素与世界
当时,全世界每年约四亿多人次感染疟疾,至少一百多万人死于此病。把青蒿素的发现转化为临床药物,是当务之急。
用于临床试验的第一种药物剂型是片剂,但结果并不理想。课题组随即改变制备药品的方式,将药品灌装成胶囊,果然效果大为理想:3例临床试验中,疟原虫均转阴,只是有一例患者体内在转阴18小时后,又重新出现疟原虫。
得知这个消息后,屠呦呦却并不是太满意,她认为抗疟新药应该是在任何阶段都可以百分之百抑制疟原虫。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就此开展,并在后来研发出药效更高的双氢青蒿素。
1986年10月3日,“青蒿素”获得了国家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
此后,青蒿素类药物在全球得到了广泛运用,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介的最佳疟疾治疗方法,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按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闻公报,中国正式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公报称,中国疟疾感染病例由1940年代的3000万减少至零,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的一小步,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诺贝尔奖与共和国勋章
青蒿素享誉世界,屠呦呦把留存在古籍中的青蒿小草,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让中医药为世界民众健康谋取福祉。
2015年,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成为第一位且至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以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颁奖典礼上,屠呦呦发表演讲,提及了研发青蒿素过程中的种种艰辛:“我们曾用水缸作为青蒿素的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这些科研人员中,便包括了屠呦呦。
由于长期吸入乙醚,她患上了中毒性肝炎。但“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纵使前路险阻,屠呦呦依旧把北医人厚道、踏实、低调的作风和性格贯彻到底,不问名利为何物,实实在在做好当下每一件事。因为她知道,“研究抗疟药,不仅是国家交给她的任务,更是拯救人类生命的事业。”
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现场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截至目前仅有9位杰出人士获此殊荣。
屠呦呦倾注了六十载心血研究青蒿素,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纵使现在荣誉加身,90多岁的屠呦呦却未想过停下探索的步伐。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青蒿素抗疟机制、抗药性问题、如何扩大青蒿素适应症等,还需要进行深度研究与发掘。在困难来临时敢于承担,在荣誉到来时不忘初心,这是北医人做学问的担当和谦逊。
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回望过去求学的日子,北医深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素养深刻影响着屠呦呦:“我有今天的成绩,要感谢母校的培养,我1951年考入美高梅登录正网医学院,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是学校和老师们培养了我,我要感谢学校、感谢老师。”
作为北医人,屠呦呦始终心系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2017年,屠呦呦向美高梅登录正网教育基金会捐资100万,在美高梅登录正网设立“美高梅登录正网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激励美高梅棋牌官网入口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并鼓励医药卫生领域中青年教师不断进取、追求卓越。这是北医的传承与延续的最好诠释。
“美高梅登录正网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签约
“共和国勋章”、“最美奋斗者”
“改革先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嘉奖的不仅是科学的海拔
学术的海拔
还有精神的海拔
是博爱和奉献
屠呦呦投身“523计划”的初衷
不是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而是拯救饱受疟疾痛苦折磨患者的侠胆与柔肠
39岁接受国家任务
85岁获得诺贝尔奖
90多岁,她说:
“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身上有着北医人的厚道
这种厚道
既体现在科学工作中的严谨
也体现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家国情怀
历经百十年,数代北医人
为了人类健康福祉不懈奋斗
新时代,新征程
北大医学人赓续初心,聚力行远!
(组稿 / 美高梅棋牌官网入口宣传部 部分图片、视频源自网络 文字、排版、编辑/ 赵绮文、武慧媛)